发布时间:2020-06-03 浏览次数:167 来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声音甚嚣尘上。近期,日本准备拿出2200亿日元的预算,支持日企将重点产业链从中国迁回到日本本土。对此,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小栗道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华东地区约9成在华日企没有计划离开中国,在华日企对中国市场的关心度再次走高,很多日企要扩大在华投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小栗道明
日企对中国经济复苏寄予很大期待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底,日本总共拥有51834家企业。2019年1-7月,日本对华投资增长12.6%。
小栗道明告诉记者,日本对华投资从金额来看,制造业约占7成,非制造业约占3成。从构成比例来看,占比最大的是运输机械器具(与汽车相关),约占整体的近30%,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占比约超过20%。近年来投资有所增长的领域是运输机械器具、化学以及医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市场的关心度再次走高,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也有增加。
谈及在华日企受疫情的影响,小栗道明表示,今年2月,中国疫情期间,在华日企面临跨省市物流、员工保障、防疫用品保障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现在主要问题是与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外国家间人员不能往来,全球市场需求低迷。4月和5月,由于受到了2月、3月反作用的影响,也有企业生产率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根据企业问卷调查结果,约30%的企业预计今年全年的业绩将下降20%以上。不过,很多日本企业对于中国景气指数的恢复寄予了很大的期待,在这之中汽车销售能够恢复到什么水平尤为受到关注。
多数华东地区日企瞄准中国市场
近期,日本政府呼吁重点产业链从中国迁回日本。对此,小栗道明表示,多数华东地区的日资企业瞄准的是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在中国布局完成整个供应链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所以会迁回日本国内的企业我认为是很少的。”根据JETRO实施的问卷调查,约9成企业回答没有计划要搬迁生产据点或是更换供应链。
小栗道明解释称,此次日本政府的政策只不过是为了强韧供应链,促使企业基于自身判断将生产据点进一步“多元化”,而并非要求企业将现在的生产据点进行“转移”或是“搬回日本国内”为目的。
实际上,不仅因为疫情,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与材料价格攀升、环境保护政策加强、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等问题,近年来,日本产业链“去中国化”的声音一直存在。
小栗道明表示,受上述因素影响而在讨论中国作为生产据点是否继续合适的企业是有的,已经实施搬迁的企业也是有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缩小在中国的事业规模或是撤出中国的企业,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理由就会发现,多数是因为销售额的下降、成本的上升,产业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出口加工业。
“对于那些目标定位在中国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没有理由离开中国。”他表示,根据JETRO的问卷调查,43.2%的企业回答要扩大在中国的事业。发生了此次疫情之后,中国政府迅速的对应,以汽车行业为首的、目标针对中国内需的产业,为了避免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今后有可能进一步完善强固在中国国内的供应链配置,从而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疫情不会加速“逆全球化”发展
小栗道明不认为疫情会加速“逆全球化”发展,他认为,在世界经济像现在这样密不可分地紧密的发展过程中,“逆全球化”是不现实的,也不能让它实现。日本也好,中国也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都在享受“全球化”的恩惠,将这股潮流逆行将对经济发展、增进国民间的相互理解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此次受到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存在方式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我认为基于开放的、自由的规则之上的自由贸易体制必须维持。”
将扩大在华服务产业投资
在后疫情时代,中日产业链在未来如何互补、实现双赢发展?小栗道明认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纵深进入中国市场,加深理解中国市场在战略上是必要的。为此,作为具体的举措,经营层频繁出差来中国。理解中国市场与本公司中国员工,推进经营的本地化十分必要。
“目前为止,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主要以制造业为中心,今后更多地是扩大服务产业的投资。特别是,饮食、零售、养老、医疗、体育运动、娱乐产业等领域,将可以期待投资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刚才我也讲了,面向实现“Society5.0”,为了创造出更多的创新,两国企业间的合作也备受期待。
“在中国有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企业家,初创企业的数量也多,我个人非常期待推动日中间年轻一代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双赢。”他说。
Copyright ©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中国威海市香港路18-1号智慧大厦701
联系电话:+86-631-5976515 / 5976516
鲁ICP备2022011968号-3 |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