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06 浏览次数:167 来源:
1、日本工业的利润继续向汽车集中,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最大支柱。
如果说以前日本工业是有多根支柱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日本工业已经渐渐出现了向汽车工业聚集的趋势。
日本工业在渐渐由多根支柱变成单根支柱。
如果我们看日本工业企业营收前十位:
第一名丰田汽车2499亿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车1279亿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车1059亿美元;
第四名日立 858亿美元,第五名索尼69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666亿美元,第七名东芝472亿美元,第八名富士通417亿美元,第九名新日铁住金416亿美元,第十名日本电装411亿美元;
可以看出前三名都是汽车汽车,日本营收过90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全部是汽车公司。
第10名的日本电装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前十名汽车行业总共4家。
实际上,除了这四家以外,松下也做汽车零部件,新日铁住金也提供汽车用钢。
丰田是巨无霸,一家的营收2499亿美元几乎等于第4-7名的日立+索尼+松下+东芝之和2688亿美元。
进入2000强的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19582亿美元。
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三菱八大汽车整车厂的营业收入之和为5887亿美元,占比为30%,如果我们把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的1818亿美元的总营收算进来,占比为39.3%。
如果把钢铁,汽车玻璃,汽车电子,轴承什么的上游企业的营收也算进来,例如这个榜单里面的旭硝子汽车玻璃,神户制钢,新日铁住金,村田制作所,TDK,京瓷,松下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业务,NSK的轴承业务等等,如果这些业务都算进来。可以说汽车业的营收占了90强企业的接近一半。
我们再看利润,日本汽车业的利润占比比营业收入占比还要高。
净利润第一名是丰田汽车171亿美元,第二名尼桑45亿美元,第三名本田39亿美元,第四名普利司通24亿美元,第五名日本电装2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19亿美元,第七名三菱电机19亿美元,第八名安斯泰来制药19亿美元,第九名日立18亿美元,第十名斯巴鲁18亿美元。
利润前五名竟然全部是汽车行业相关。利润前十名汽车公司有四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有三家。
利润前十名70%是汽车业公司。
也可以这样说,日本除了汽车公司以外,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净利润能超过20亿美元。
当然福布斯的财报数字经常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有出入,不过区别不会很大,除了汽车行业,20多亿美元的净利润就是日本工业科技企业的最大值。
这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差距就开始拉大了,中国的中央制造集团,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的就有好几家,例如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等,民营企业像格力,美的,海尔净利润都超过20亿美元,OPPO,VIVO没有公布净利润,但是应该也超过20亿美元,华为更是超过50亿美元。
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为789.77亿美元,突然觉得相比美国人,日本人赚的是辛苦钱,美国有不少净利润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日本只有一家丰田净利润过百亿美元。
其中304.94亿美元来自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七家汽车公司,占比高达38.6%,如果我们把巨亏20亿美元的三菱汽车也算进来,汽车业利润占比为36%
然而这只是汽车整车的利润,把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算进来,利润总额为88.8亿美元,占了2000强日本工业企业净利润的11.2%
也就是8家汽车整车企业+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占了90家日本核心工业企业净利润的49.9%。
如果把亏损的三菱去掉,那么汽车业占了利润总额的47.5%。
实际上,制造汽车还需要钢铁,还需要各种塑料,需要各种汽车电子产品,需要玻璃产品等等,例如旭硝子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新日铁,JFE,神户制钢也提供汽车用钢材,京瓷,TDK,村田制作所,东京电子,松下集团等等也有大量汽车电子业务,NSK公司的轴承业务等等。这些公司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如果把这些公司汽车业务的净利润也算进来,日本汽车业的净利润超过整个日本工业90强的一半以上。
所以即使把统计范围从世界五百强扩大到世界2000强,日本汽车业营收和净利润依然是半壁江山。
2、中国已经崛起的产业,日本企业都赚不到钱。
或者这样说,中国已经基本会自己做的领域,日本很难赚钱了。
一个是造纸。进入世界2000强榜单的有两家日本造纸企业,两家规模都不小,百亿美元级别,但是却基本不赚钱。
一家是日本最大的造纸公司王子集团,净利润只有9300万美元,一家是日本制纸,亏损1.66亿美元
一个是钢铁。新日铁住金营收416亿美元,净利润只有4.77亿美元,净利润率只有1.1%,神户制钢营收155亿美元,巨亏4.07亿美元,JFE钢铁营收294亿美元,净利润只有2.73亿美元,净利润率0.93%,三家加起来营收800多亿美元,净利润合计只有3.43亿美元。
对比下中国的钢铁公司,印象中中国钢铁产业似乎是惨兮兮,没错,相比天朝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物流,智能手机,汽车等产业,钢铁产业确实是惨兮兮,天天去产能,裁员什么的。
然而中国钢铁公司的龙头宝钢股份2016年的净利润有115.2亿人民币,差不多十六七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全球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当中,利润总额全球第二,平均每吨钢的利润更是全球第一。
一个是电子品牌工业。在电子品牌领域,东芝,夏普,松下,索尼,NEC,佳能,富士,奥林巴斯等品牌,尽管营业收入不低,但是净利润总额在这个90强名单里面,能排进前20位的只有松下和佳能两家。
其中松下净利润19亿美元,在这些电子品牌中净利润最高,然而松下利润的第一大来源是其汽车与工业部分,松下的车载业务因为给特斯拉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大幅增长。
不管是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不再是如今日本电子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像索尼,主要利润来自游戏业务,以及CMOS芯片业务。
当然我们要看到,虽然中国把家用和个人用的电子设备品牌做起来了,但是中国的办公设备没有做起来,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等,所以佳能成了日本最赚钱的电子品牌之一。
3、日本没有新的强大工业公司出现
日本90家进入世界2000强的工业企业,都是存在了几十年的老企业,没有一家是新公司。
对比下中国最近十几年出现了哪些新的强大工业企业?
OPPO 2004年成立,VIVO 2009年成立,小米科技2011年成立;
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
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2005年成立;
中国最大的两家声学企业歌尔声学2001年成立,深圳瑞声科技2004年在成立;
欧菲光2001年成立,中国最大的手机玻璃生产商之一的蓝思科技2003年成立;
深圳华星光电显示公司2009年成立。
除了这些新企业外,还有企业集团进入新的业务:
比亚迪2005年开始做汽车;
京东方2005年开始生产液晶面板;
华为旗下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04年成立;
等等。
4、日本企业赚钱的都是中国还没真正崛起的产业,我们看下日本哪些企业还比较赚钱,就知道中国哪些产业还没有起来
这里说比较赚钱,是相对的,因为一半的利润都来自汽车业。我们看看另外一半里面,哪些产业赚钱还算多。
我们就只看净利润在5亿美元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换成人民币净利润30多亿,总共有52家,我们除开最强大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除开这个主要有四类:
1)电子零部件(包括集成电路)
日本企业虽然在品牌领域败退了,但是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大优势。
村田制作所,日本电产,京瓷,TDK, 东京电子,瑞萨电子等,净利润之和54.13亿美元。
像京瓷,村田,日本电产这些企业,营业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不算显示面板,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没有诞生100亿美元级别的电子零部件公司。
如果算上显示面板,那么有一家,京东方2016年营收688亿,刚好100亿美元。
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进步很快,中国下游的品牌起来了,必然会带动上游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已经有一批国产电子零部件企业跨越了100亿人民币的门槛,并且在高速发展。国产电子零部件在快速崛起,和电子品牌一样实现强势市场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集成电路芯片,日本瑞萨,索尼(摄像头CMOS芯片),东芝(内存)三家在全球20强,我国海思,紫光等也在迅速成长。
像龙头企业海思,其营业收入已经很接近瑞萨电子和索尼的芯片业务,2016年索尼芯片业务62.6亿美元,增长3%,瑞萨57亿美元,增长1%,而海思2016年已经达到了44亿美元左右,紫光集团2016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增速107.46%。
半导体20强2016营收状况及各产品线贡献:
当然日本还在一个领域很强,集成电路最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这两个领域的规模总共大约800亿美元,占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23%左右。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企业,例如苹果的供应商江丰电子,上海中微半导体等等,进步虽然快,但是基数太小,短时间内还没有挑战国际大厂能力。中国先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搞好,这些搞好了,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一定可以搞定。
2)机械和设备
日立,小松,大金,丰田工业,久保田机械,发那科,第一精工,NSK精工,东曹工业,SMC气动元件,富士集团等,净利润总和101.25亿美元以上。
中国营业收入超过60亿美元的机械公司有10家,分别是中国机械工业,潍柴集团,上海电气,天津百利机械,徐工,三一,中联,盾安控股,特变电工,东方电气。
规模算是有了,但是盈利能力和日企比较差距很大,像潍柴,一千亿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才二三十亿,换成美元三四亿美元;三一重工,2016年全年净利润才2亿人民币;特变电工算是不错,2016年净利润也才21亿人民币,不到4亿美元。
中国企业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高端领域开展竞争。好消息是今年工程机械回暖,三一等龙头机械企业的业绩在快速回升。这个领域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从增速看我们在稳步进步,虽然不如其他产业那么快。
同时在军工领域已经做到了很高水平。
3)化工业(材料)
信越化学,三菱化学,积水化学,住友化学,旭化成化学,东丽集团,六家加起来净利润有57.63亿美元。
中国倒是有一家超大型化工公司中国石化,在化工领域排名世界第三,销售额438亿美元。
第一名是德国巴斯夫,第二名是美国陶氏化学。
但是在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公布的2016年全球化工50强里面,我们也仅有中石化一家,当然还有一家台湾的台塑,统一了再算我们的吧。
而上面日本的这5家全部在全球化工50强里面,销售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像日本最大的三菱化学有318亿美元,排在世界第9位。日本第二的东丽,排在世界第15位。
在全球50强以外,也有一批中国化工企业站在了门槛,50强的门槛大约是营收60亿美元。
民营企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万华化学进步很快,现在简直成了印钞机,2017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10亿,增长107.7%,净利润21.95亿,增长395%,预计今年会进入50强。
另外浙江荣盛石化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55.02亿元,同比增长58.69%,实现净利润19.2亿,猛增446%, 预计今年的50强榜单也会有荣盛石化。
恒力股份2016年营业收入192.4亿,增长4%,净利润11.8亿,增长91.6%。
恒逸石化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24.2亿元,同比增长6.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亿元,同比增长349.79%。
东华能源2016年营业收入199.75亿源,增长16.16%,净利润4.7亿元,增长14.3%
另外之前在显示面板一文中提到的康得新集团,2017年第一季度营收27亿人民币,增长32.7%,净利润5.41亿,增长31%
4)制药业
武田制药,安斯泰来制药,大冢制药,卫材制药等有六家,总利润57.55亿美元。
最大的一家是武田制药,营收159亿美元,净利润12亿美元,第二是安斯泰来制药,零售119亿美元,净利润19亿美元,第三名是大冢制药,营收110亿美元,净利润8.52亿美元。
这个世界上制药业的霸主还是在美国,2016年美国医药经理人杂志公布的全球制药企业50强,日本最大的武田制药只能排在世界第18位,前面17家企业以美国公司居多,加部分欧洲企业。
中国有两家巨无霸制药企业,最大的是国药控股,2016年营业收入高达2584亿人民币,差不多374.5亿美元,增长12.99%,净利润46.47亿人民币,增长23.2%。
第二大是上海医药,2016年营收1207.65亿人民币,增长14.45%,净利润31.96亿人民币,增长11.1%
这两家企业拿到日本营收都可以排到第一位,但是净利润还是有差距。
日本最大的武田,安斯泰来,大冢三家的净利润分别为12亿美元,19亿美元,8.5亿美元。
而国药控股净利润换成美元大约6.7亿美元,上海医药净利润换成美元4.6亿美元。
我国制药业第三位是九州通,2016年营收615.57亿人民币,增长24.13%,净利润8.77亿人民币,增长26.23%。
5、中国的产业升级,要优先抓住主要产业,什么是主要产业呢?
比如我们经常说机床产业,实际上,我们平时说的机床,仅仅是指金属加工设备,只是千千万万生产设备中的一个类别,海天塑机的注塑机也是生产设备,振华重工的港机也是生产设备,中石化的大型石化装备也是生产设备,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也是生产设备,工厂的炼钢炉也是生产设备,机床重要的确重要,但是这个市场很小。
日本机床业2015年得到的总订单才14806亿日元,按照2017年5月底的汇率,折合美元为133亿美元左右。而丰田汽车一家的营收就有2499亿美元,也就是整个日本机床业的订单总额只有丰田汽车一家公司的5.3%。
如果和电子产业的公司比较,133亿美元没有OPPO,VIVO,小米,中兴等任何一家的营业额高。
再比如说日本机器人,根据2017年5月25日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公布2016年产业用机器人的日本出货额则较2015年增长4.8%,达7160.22亿日元,大约64亿美元。
日本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销售额也就是64亿美元,400多亿人民币。这跟电子产业,汽车产业是完全没有办法比较的。
不是说机床和机器人不重要,相反很重要,但是现在规模确实还比较小,而且我们在这两个产业也在稳步进步。
对中国来说,产业升级把几个大的产业做好,就已经可以让国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包括上游的集成电路产业)是两大核心产业,也是两大巨无霸产业,我国每年进口工业品,第一位是集成电路,第二位是汽车和零部件。
你想一下,平时你哪些方面花钱最多?房子,食物,衣服,通讯,交通,电子产品,能源(电),医疗。
我们可以看到房子(建材),食品,衣服,通讯(互联网,通信设备),电力中国都已经很强了。机械工业大部分能国产了。医疗设备和制药业在逐步自主化。交通里面的地铁,高铁,公交车,船舶中国也很强了,大飞机也起步了,工程基建铁路公路桥梁更是没的说。
剩下的这两个超级产业汽车和电子做好了,中国基本上可以迈入发达国家。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
记得以前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
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
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
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
我们连一个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长此以往,何来品牌?
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
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目标。中国发展经济是用来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弯路……
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
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
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
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
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
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
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
日本制造:
一直很勤奋
山寨美国、欧洲,二战后后发展的不错,很多领域也坐上了老大的位置。
但是很封闭,跳不出美国的手掌心,目前正在花样作死,神话泡沫在一个个被戳破。
中国制造:
曾经睡着了,现在很勤奋、非常勤奋
二战前,啥都没有,建国后有点皮毛,主要为军工和汽车小部分领域。
改革开放后与世界接轨。
目前大部分领域中国制造都占有一席之地。某些领域和一流的水准差距不大,甚至超越了,某些领域差距依然明显。
日本当年的丰田车卖到美国,美国人视为垃圾;德国刚出汽车时,高贵有钱的英国人瞧不上......
其实,每个后发展国家都要经过这个别人不认可的过程。
中国起步晚,特别是市场灵敏度高的民企起步更晚,才十几年二十年,肯定是要先生存下来。
目前,核心技术逐步在攻克。
只要中国加强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积累,以及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微电子等方面的建设,制造业老大非中国莫属。
Copyright ©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中国威海市香港路18-1号智慧大厦701
联系电话:+86-631-5976515 / 5976516
鲁ICP备2022011968号-3 | 管理员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