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资讯

资讯中心 Headlines

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新增长点:各地的中日产业园区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11-04    浏览次数:162    来源:

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新增长点:各地的中日产业园区都有哪些?

 

 

 

近日,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主办、日本中日数字总商会承办的“中日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交流会”在上海举办。日资企业高管、日本驻华机构代表、日本商协会负责人、中国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代表等近100人出席会议。

此次交流会是中日跨境产业投资促进平台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中日产业园区的创新合作,将实现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日本在高端产业和制造领域的优势充分互补,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合作园区。日本创新创业企业与中国产业园区的合作空间巨大。

日本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在半导体相关产业、医药产业、医疗设备产业、精密仪器、机器人、新能源、液晶面板、汽车等多个产业集群具有突出优势,不仅拥有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还有着大量历史悠久、细分领域顶尖的中小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日两国经济都受到影响,应对疫情,需要中日携手,充分发挥日本技术、日本品牌和中国市场、中国制造等双方优势,创新中日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做大规模效益,提升产业能级,形成拉动中日两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园区荟(ID:biaozhunpark)为您整理了部分中日产业园区的资料,仅供参考。

 

六大国家级中日示范园区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成都及天津、大连、上海、苏州、青岛等6个城市建设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努力创造中日地方合作新样板,促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这6个示范区涉及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智能制造、文创、节能环保、大健康、新能源等产业方向。推动设立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是落实中日地方发展合作机制的重要平台,表明了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有利于提升中日地方合作水平。

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以金普新区为核心,以渤海沿岸和黄海沿岸为两翼,构建“一核两翼、多片区联动”的总体空间格局,总面积52.92平方公里,包含新日本工业团地片区、松木岛片区、西中岛片区、花园口片区。示范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对接、金融服务等合作平台,加强与日本的产业对接合作,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提升,辐射带动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范围覆盖苏州相城区全域,中心区面积38.5平方公里,构建“一核两翼”空间布局。其中,中枢服务核致力打造中日产业对接窗口和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智力支持翼致力打造研发产业、科技人才汇聚高地,技术转化翼致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高地,整体形成有机联动的互补分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已成功对接日资项目超150个,签约伊藤忠商事、伊藤喜中国总部等日资项目53个。

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新增长点:各地的中日产业园区都有哪些?

 

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位于成都高新区,实施范围为36.9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高新南区瞪羚谷片区、骑龙片区及未来科技城片区。其中,瞪羚谷片区,是合作示范区的成熟核心区,将重点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文化会展、文化商业、文化科技等产业细分领域;骑龙片区着力打造中日联合创新创意中心;未来科技城是成都第二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所在地,未来将重点发展航空经济、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细分领域,着力打造中日“文化+”合作示范高地。

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主要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高端制造等领域合作,创新产业园区合作机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预计到2025年,该示范区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成,入驻企业超过20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50亿元,GDP达100亿元,就业创业人口达到3.5万人。建成具有浓郁日本特色、低碳环保、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园区。

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

示范区位于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区静海区,占地约38.55平方公里。示范区立足于天津健康产业园规划区和拓展区,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以中医药为重点,推进医药、医疗、康养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应用转化,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同时,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企业、大学以及科研、医疗、体育机构广泛开展合作。

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

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立足国内外能源消费低碳化、清洁化发展趋势,利用临港新片区前沿开放制度、产业配套、空间承载、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综合优势,吸引国内有实力的氢能企业与日资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发展以氢能产业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形成符合临港产业基础条件的产业路线图,推动国内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示范区将打造以氢能为主要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新能源产业园。

 

其它地方性中日产业园区

 

烟台中日现代产业园

烟台中日现代产业园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开发区绕城高速以西,扬州西大街以南,开发区干 道长江路以北,西至开发区边界。选址靠近开发区磁山旅游风景区、磁山温泉公园和磁山旅游风景区,交通便利,景色宜人。

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新增长点:各地的中日产业园区都有哪些?

 

烟台中日现代产业园定位为高质高端产业研发、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兴产业开发的重要平台,承接日本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招引方向为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半导体、新材料和生物科技等。

沈阳万科中日产业园

万科中日产业园,坐落于自贸区、高新区、新市府商圈三区叠加黄金版块,是未来沈阳与日方合作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产业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产业园区占地1100亩,总投资150亿元。

园区分为国际产业基地、智慧社区、城市配套三大组团。有效利用日本技术优势结合沈阳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发挥万科在城市建设、产业集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全部竣工、投产时间预计为2025年6月,建设时限为4年10个月。

武汉中日产业园

近日,武汉表示拟在黄陂区临空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中日产业园。园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两翼”“五组团”的空间布局。总体目标是国际开放、创新引领、生态绿色、智慧共享,打造国际产业合作园区的“武汉模式、世界样板”。

作为武汉临空副城核心区、长江新城主体区、商贸物流枢纽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发挥大临空、大交通、大商贸优势,加快中日(武汉)产业园建设,深化与日本在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等各产业领域交流合作。

北京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

落户北京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3.4平方公里,相当于约30个天安门广场大小,规划布局“一区五园”,即:核心区、中小企业总部园、临空高端产业园、生物科学及大健康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园以及新能源汽车园。

北京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地理区域的产业聚集区,而是多片地理区域。产业园同时享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重政策的高端产业园区。

中日(陕西)产业园

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占地约2000亩,园区将建设“三个中心”,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日电商物流中心、“高端智造”生产体验中心、高端服务和商贸旅游中心。总投资50亿元。将建设以临空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

陕西自贸区空港功能区面积13.8平方公里,是陕西全力打造“中国孟菲斯”、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核心载体,可以为日本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条件、一流的投资服务环境以及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该园目前尚不明朗。

常熟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

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项目位于江苏常熟高新区,将规划270公顷工业用地作为先进制造业载体基地,同时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化常熟南部智慧新城,为入驻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载体保障及高质量、高水准的配套服务设施。

常熟产业链条完整,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千亿级产业,总产值占比超过该市工业产值的一半。加强对日招商,是常熟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创扩大开放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常熟正在着力把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打造成氢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中日(重庆两江)产业园

中日双方将共同搭建中日(重庆两江)大地生物医药产业园;日本国际医疗产业机构将引入日本的创新医药项目入渝发展;重庆大地企业公园将对接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科技、专业服务、社会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源,助力快速高效地实现产业化。

重庆大地企业公园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城核心区,是重庆市政府和两江新区管委会重点支持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专业产业园区。该园区以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制造为主要招商方向,重点关注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国际前沿产品。

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该园区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建设模式,由中日两国合作开发建设,立足环渤海,面向东北亚乃至全世界,希望成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经济合作平台和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孵化平台。

以聚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减灾防灾等领域的技术、产品、装备、服务、应用示范为主要产业特色,积极发展低碳的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领先的节能、环保、低碳、绿色增长的产业开发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园区。目前进展缓慢。

Copyright ©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中国威海市香港路18-1号智慧大厦701

联系电话:+86-631-5976515 / 5976516

鲁ICP备2022011968号-3 | 管理员登录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