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资讯

资讯中心 Headlines

威海:打造全国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

发布时间:2018-06-28    浏览次数:216    来源:

打造全国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解读(三)

海洋是经济的“蓝色动脉”。依海而兴,向海图强,威海以科技为动力和风帆,挺进深海,经略海洋。

目前,我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已突破240家,其中涉海类平台约80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19名、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专家96名。

坚持科技兴海,我市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抓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等各类平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人才引进机制,打造全国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驱动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荣成鸿德海洋生物公司研发生产的“有机水溶肥料”,高纯度氨基酸提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鱼蛋白水稻伴侣用于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试验。

科技兴海,企业是主体。和鸿德生物公司一样,不少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创新引领,逐渐膨胀发展成为科技巨人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20年,全市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争取突破3000家。

为强化平台支撑,我市将完善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迪沙集团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中心等功能,在海洋生物医药及制品、海洋装备等领域,争创一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探索平台实体化运营。

着眼于增强威海海洋经济的“资源池”,我市将积极探索构建政府扶持的国际技术引进和国际交流高端平台,引进整合全球一流的前瞻性技术、信息、人才和资金,鼓励企业在创新优势突出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发展创新外包,引入先进服务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以创新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批前沿科技研发平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打造覆盖全创新链条的平台载体。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为龙头,重点加强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技术攻关,拓展形成“1+3+N”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创新研发格局。

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方案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普惠的创新政策制度,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启动科技云平台建设,探索设立科创基金,启动市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财务费用补助和银行贷款风险补偿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推动协同创新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科技兴海,关键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为此,我市将深入实施国际国内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海洋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早在去年,文登区联合省海洋生物研究院,选择在小观镇浪暖口建设分院,通过协同创新发展,高效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渔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来威建立分院(校),共建专业机构,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换的重要探索,高校人才团队、科研项目、中试平台、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我市还要加快构建技术交易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技术交易机构,鼓励国内外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市场和创新驿站,打造全国知名的海洋高新技术成果洽谈会常驻会址。到2020年,建成100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0家以上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培育1000名技术经纪人。

为加速成果转换,我市还将畅通成果转化体系,支持北化威海技术转移中心等高层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和开放平台,建立“苗圃—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紧盯高精尖缺

完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

实施科技兴海,人才是支撑。

方案提出,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和企业作用,更加注重人才聚集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加快建设人才发展战略高地,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保障。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引才导向,我市将多点发力,破解海洋新兴产业人才困局——积极开展项目引才、平台引才、人才与资本对接活动,定期举办“威海英创会”,建立人才引进联动机制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大学生聚集计划……

同时,注重海洋实用人才培养,强化各类海洋人才培养。组织企业高管海外交流观摩,提高企业高层的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支持涉海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打造高端人才引育基地、双创人才培育基地、应用型人才供给基地。

此外,我市还将探索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海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完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

突出海洋特色

争创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

前不久,威海职业学院生化系与威海人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首届专班,为企业发展“定制”人才。

这是我市推动产教融合的一个侧影。以争创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为目标,我市将培育适应海洋产业需求的“威海工匠”、高级蓝领,以人才发展引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方式的转变。

统筹产业教育融合发展。引导产业、人力等资源要素逐步向职业院校靠拢集中。探索职业院校差别化教育发展路径,优先发展海洋智能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节能环保、海洋新材料、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金融服务等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健全企业办学参与机制,创新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参与公办职业学校混合办学模式,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理事会制度,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共建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等。

为促进产教需求双向对接,将引导高校将海洋经济发展生产一线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购买培训服务,推动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此外,将完善政策支持引导体系,加大政府向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力度,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Copyright ©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中国威海市香港路18-1号智慧大厦701

联系电话:+86-631-5976515 / 5976516

鲁ICP备2022011968号-3 | 管理员登录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