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8 浏览次数:727 来源:
对外开放桥头堡
产城融合示范区 幸福威海新城区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辖区总面积278.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3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143个村居,户籍人口17.3万,常住人口21.2万。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世界人居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威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威海国际新港、火车站、汽车站、城际铁路威海总站均居区内,距威海国际机场35公里,与日韩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方和北方对外经贸的出口通道。建区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区为己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威海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崛起的新城区。特别是近年来,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统领,抢抓东部滨海新城和中韩自贸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三大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 “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战略,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创新突破,加快打造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领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和谐幸福新城区。201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同比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增长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亿元,增长10.6%;进出口总额424亿元,增长24.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44元和18401元,分别增长8.7%和8.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高质量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这里是威海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全面深入实施开放活区和借韩兴区战略,累计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项目1104个、内资项目2017个,实际利用外资24.8亿美元、利用内资486亿元。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59个、过亿美元项目6个,日本软银等11个世界500强项目入驻区内。先后引进韩国世一电子、昌星电子等韩资项目746个,实际利用韩资12.7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51.2%,成为韩国人在威海投资、经商、居住最集中的区域。聚集比利时贝卡尔特、博优化纤、英国豪顿华工程、法国液化空气、美国科尔法泵业等欧美项目93个,实际利用资金3.4亿美元,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3.7%,成为欧美企业在威投资最集中、质量最好的区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开通中欧集装箱班列,开辟中韩贸易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捷、运转最快速的物流大通道,与178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03亿美元,年均增长36.4%,成为全市对外贸易体量最大、前景最好的区域。
这里是威海创新创业的新高地。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和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在强化政策支撑、搭建创新平台、培育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成为全市最具活力和投资价值的创新创业热土。截至2017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7个;市级以上企业创新研发平台8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1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45个,其中国家级4个;规模以上企业研究经费(R&D)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6.93%。迪沙药业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产业化”的创业孵化思路,累计创建各类孵化载体17个、18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5个,累计入驻企业280家、毕业70家。大力实施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和人才伯乐奖,对来区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实施分类奖励,累计培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7人。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4万户。
这里是威海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区。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按照“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互促共进,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全市重要的现代高端制造业基地。高起点规划建设了环山路工业园、崮山海洋科技产业园、桥头高技术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制造业园区,扶持培育了中航威海船厂、华盛(三角)轮胎、迪沙药业、海马地毯、安然纳米、日月光半导体、泓淋电力、豪顿华工程、贝卡尔特钢帘线、世一电子、昌星电子等一大批优质骨干企业,初步形成船舶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智能电子信息、轻纺服装等工业主导产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6个,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41个,纳税过亿元企业7个,上市、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24个,是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
这里是威海现代服务业的新中心。充分发挥宜居城市环境优势和制造业产业聚集带动优势,以东部滨海新城和车站、港口、韩乐坊、九龙湾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服务贸易、特色商贸、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物流集散等新兴服务业态,已汇聚总投资230亿元、总建筑面积32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在营高端服务业大项目50多个,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启动建设,中韩商品集散地、电子商务聚集区、现代商务办公聚集区和中韩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初具规模,家居建材和汽车销售专业市场全市龙头地位凸显,全市商气、人流、物流快速向区内聚集,以高端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特色品牌鲜明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迅速崛起。截至2017年底,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及重点服务业企业164个,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28:48.75:47.97。
这里是引领威海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牢牢把握全域城市化发展方向,按照“东部突破、西部提升、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东部滨海新城建设和西部城区提档升级,打造全市城市新中心。东部滨海新城按照“一点突破、三轴推进、七线贯通”的规划格局,突出“绿色开发、区域一体、生态先导、山水融城”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化滨海新城。目前,新城发展大框架基本形成,累计完成路基103.3公里、硬化67.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4.5公里、管网配套121公里、绿化300多万平方米,逍遥湖、龙山湖、五渚河公园、石家河公园、逍遥湾国际海水浴场、公交中心站、市委党校、市中职学校、市廉政教育基地投入使用,18个棚户区改造村157栋安置楼年内交付使用,14个村完成“村改居”,六福湾海洋主题公园等20多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东部滨海新城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国家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崮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泊于镇获批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西部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规划建设了中心商贸区、九龙湾商业区、海上公园、休闲体育公园、九龙湾公园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大面积实施了道路整修、城中河治理以及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整治、九龙湾岸线修复整治、老旧生活区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环境升级改造工程,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十通一平”,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9.2%,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截至2017年底,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59%。
这里是现代化幸福威海的示范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医疗、养老、救助等各项民生政策,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区拥有高中2所、中小学校16所、幼儿园37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率达到86.5%,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设有村居卫生服务机构87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乡镇卫生院3处、医院6处,基层医联体和国医堂中医服务全面覆盖,打造了城市步行15分钟、农村1.5公里卫生服务圈。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6处、乡镇敬老院3所、农村幸福院16个、镇级全民健身中心6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5个省定贫困村、103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建设区级市民文化中心1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6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6处、城市书房2处,搭建起覆盖城乡的优质文化服务平台,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春夏秋冬有歌舞、城乡处处有演出”的生动局面。高标准完成27个城中村拆迁改造,正在实施23个村棚户区改造,已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388套,补助农民进城购房1054户,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076户、农村无害化厕所13281个,持续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全面建立河长制,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改善。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及支农惠农政策,完成42个村居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61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村办加工业和社区服务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以内。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法治经区”“平安经区”和“君子之风·德善经区”建设,评选表彰“最美经区人”55个,入选“威海好人”36 名、市道德模范12 名、“山东好人”17 名、“中国好人”2名,建成区级社会管理指挥中心、综治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全面覆盖,全力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和山东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园区。
行政区划: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与威海出口加工区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辖区总面积277.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6.2万,常住人口21.2万。
地理环境: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威海三面环海,一面连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成犄角之势,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是亚太地区西环带、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
自然资源:威海市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12.1。C,无霜期143.2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年日照总时数2516小时。年平均湿度为60%。
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里环境优美,既有优雅的自然林带,又有天然的海滨浴场。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5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到99.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市区已基本实现煤气化、暖气化;三废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威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市。威海市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筑新颖,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构成了人间仙境。威海成为一座青春勃发、风情万种的海滨生态化花园旅游城威海被联合国确定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
威海环境幽雅、风光旖旎,“海、山、岛、泉、古、俗”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风景区的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有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仙山始祖”昆仑山、名山秀川大东胜景“铁槎山”,有秦始皇东巡停足歇马的成山头,我国北方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天鹅湖等80处风景名胜,还有30 多处优良的天然海水浴场和地下温泉。新建有国际海滨浴场,国际高尔夫球场、西霞口野生动物园、圣经山观光索道等旅游热点。环翠、银滩、石岛湾、天鹅湖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也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休闲的度假景区。威海拥有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其中三星级以上的12个,这些宾馆已经成为人们节日度假、学术研讨、会议接待、贸易洽谈的理想场所。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良的旅游服务设施使威海享有“东方夏威夷”的美称。饮食文化威海市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和水域300多万亩。盛产对虾、海参、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在威海,一年四季,季季有海鲜,十里八乡,乡乡有风情。美食街、海鲜街令游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Copyright © 2010-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日韩企业双向投资促进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中国威海市香港路18-1号智慧大厦701
联系电话:+86-631-5976515 / 5976516
鲁ICP备2022011968号-3 | 管理员登录